北港臺糖鐵道及北港復興鐵橋因日治時期製糖產業的發達而建起,除了糖業運輸帶動雲林縣北港鎮與嘉義縣新港鄉的經濟成長,北港朝天宮及新港奉天宮香火鼎盛,香客頻繁往來及學生通學利用也使得嘉北線成為臺灣糖鐵的黃金路線,近年歷經臺灣社會變遷及產業轉型,糖業逐漸沒落,即使是昔日的黃金路線也終至停駛。
北港空中綠廊道
河堤道路與博愛街交叉口
24/7 全年無休
或許臺糖鐵道形式上已不復在,但設計師廖偉立團隊企圖沿著這條充滿文化、記憶且於城鄉風貌中獨具特色的路徑,賦於舊鐵道新生命,以「新舊對話」與「低度開發」為設計原則,規劃一條線性綠帶空間,串聯周邊綠地、鄰近街道延續、傳承北港文化為主題,與整個北港鎮的都市紋理緊密結合,導入都市空間的綠廊,並提供當地居民更多元且親近週遭自然地貌和水域的戶外空間。
原有糖鐵護坡在糖鐵停駛後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在城市中就像是個無故隆起的土堤,土堤從地表緩升至一層樓高,將原有的城市紋理切割成了正面與背面,失去舞台的黃金路線漸漸成為鄰里環境中的雜亂源頭。
廖偉立設計團隊利用透水鋪面、舊鐵道意象及景觀家具來綠美化外,更大的企圖在於將城鎮較為髒亂的背面也翻轉為正面。
整條景觀步道以開放的態度面對兩側住戶(保留住戶的直通出入口),培養常民對舊臺糖鐵道的認同感才能真正達到永續利用的價值。
景觀步道的末端懸挑出去一個鋼構平台指向佇立於北港溪的復興鐵橋,暗示昔日臺糖鐵道與復興鐵橋相連,遠眺昔日榮光。
跨防汛道路混凝土人行景觀橋之橋體結構在舊鐵道護坡尾端以RC深樑板結構的形式出發,於中段時結構轉換為「盒」的板牆系統。
將原本「行走在橋面上」的單一路徑體驗轉而「走入橋體空間內」,在橋內透過橋體的框景望見復興鐵橋斷橋遺址,這種由開闊而壓縮,由壓縮而聚焦的感官體驗彷彿是一種經驗時光流動的過程,結構與構造的轉換與空間體驗的層次感相呼應。
北港空中綠廊道
河堤道路與博愛街交叉口
24/7 全年無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