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的朦朧印象與照片的回憶,讓沃爾夫想起曾經去過廬山溫泉,那時候唯一的印象就是有一條窄窄的巷子,走到後面有座吊橋,吊橋上頭寫著「廬山」二字。那是沃爾夫對於廬山溫泉的唯一印象!無奈西元2008年莫拉克颱風與辛樂克颱風接連撲奔臺灣,造成廬山多家飯店嚴重毀損,且重創廬山。西元2011年6月南投縣政府宣佈廬山溫泉全村都要進行遷村至埔里鎮上的福興里,因此廬山溫泉進入封山時期,從那時候起,廬山溫泉,天下第一泉的風光也隨之被封沉。
廬山溫泉街景
後來上網查了一些關於廬山溫泉的資料,發現在廬山溫泉宣布遷村封山之後,只有合法溫泉業者拿到拆遷補助離開,其餘當地居民與非合法經營的溫泉旅館全都全封不動地待在原地。
因此決定要趁著廬山溫泉還沒完全消失之前,再一次造訪!找回兒時的回憶!不過同樣是廬山溫泉,但街道卻沒有過往的人聲鼎沸,而是寧靜平淡。
廬山吊橋
以往總是遊客聚集拍照留念的廬山吊橋前,現在竟然門可羅雀!這樣的景色應該是廬山溫泉開發以來前所未見。
周邊過往人聲鼎沸的溫泉會館,現在也全都人去樓空,只剩下殘破的建築與廬山的泉水。
我們走著年久失修的廬山吊橋,踩著搖搖晃晃的腳步通過。
塔羅灣溪
看著被水泥包圍的塔羅灣溪,這樣與河川爭地的結果之下,大自然會自我修復!而人類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偉大的大自然奪回屬於自然的樣態!
廬山老街
走過廬山吊橋來到南坡,廬山老街還是持續有不少店家經營,與部分零星的遊客,在這邊讓人感受到廬山溫泉的一點點生氣。
溫泉旅館林立的街道上依然門可羅雀,就連在地的肥貓都可以霸著整條老街中央不被驅趕。
廬山派出所
仁愛分局分駐廬山的派出所,也成了廬山溫泉唯一的公共行政單位。
廬山溫泉地圖
廬山溫泉的地圖與溫泉業者標示牌,也一一訴說著過去天下第一泉的廬山溫泉有多繁華,而這些都已隨著風災與政府政策成為冰冷的看板!
蔣公行館
不對外開放的美麗日式建築,正是「蔣公行館」,看到這邊就知道蔣公曾經來過廬山溫泉。而廬山的舊稱其實是「富士」,但因蔣公認為富士這邊的地貌與中國的廬山頗為相近,因此將原稱為「富士」的地名改為「廬山」,因此才會有「廬山溫泉」這名號的由來,只能說蔣公算是滿沒有文化的人,行經必留行館,還特愛亂改地名。
莫那魯道石像
廬山也設置「莫那魯道」石像,因為廬山地區曾是莫那魯道與日本人對抗的最後戰場,因此在這也可以探詢到不少故事。
警光山莊
警光山莊過去也曾是廬山溫泉熱門的住宿選擇,如今也是人走茶涼。
天下第一泉石碑
廬山溫泉石碑,不過隨著遊客銳減,公部門撤出,這石碑與前頭的水池也逐漸沒人管理與維護。但廬山溫泉這石碑卻也見證了廬山溫泉的興起與衰落。
蜜月館溫泉飯店
蜜月館溫泉飯店,仍然持續服務旅客。
原定要開幕的蜜月館二館,也隨著風災與政府政策,變成閒置大樓!
廬山園溫泉大飯店
廬山園可是廬山唯一有泳池的大飯店,至今也是硬撐著!實在難以想像過去一房難求的溫泉會館,有天竟然會是如此樣貌!
仁愛農會廬山分部
仁愛鄉農會,廬山分部!看起來似乎沒有看到農特產品販售,但卻是有提供住宿,這點也令人匪夷所思!
廬山溫泉-溫泉頭
廬山溫泉沿著塔羅灣溪往上游走,便可追尋到廬山溫泉的溫泉頭,而探詢溫泉頭也是過往熱門活動之一!
沿著山壁開鑿出來的小徑,昔日每每與人交錯時,都得如摸乳巷般小心翼翼,避免碰撞;如今卻可自由行走,杳無人煙。
由於數十年前,廬山被南投縣政府終止風景區,且宣布遷村。因此,遊客不再來訪廬山,沒有人潮沒有經費的狀況下,通往溫泉頭的部分小徑隨著時間逐漸被自然給收復。
接近溫泉源頭,昔日遊客熱愛的泡腳池依舊營業著,不同的是沒了遊客的談笑聲。
兒時記憶中的溫泉煮蛋也依舊。
繼續沿著塔羅灣溪繼續走往深處,沿途中塔羅灣溪的淤積現象也凸顯河道會找尋新水路的可能性。
遠處依山搭建的建築,就是溫泉頭的深處。
昔日人聲鼎沸的商店,如今也人去樓空!
紀念一下,或許這是廬山溫泉中最深處的門牌號碼!
接收外界資訊的衛星小耳朵。
從溫泉源頭汲取溫泉水的管線沿著小徑凌亂行走。
國土量測儀器,用來監控廬山地區山地滑動情況,已蒐集數據研究廬山地區山區土地變化程度以及未來可能發生之情況。
櫻花小米麻糬
最後回到廬山老街,廬山吊橋前的熱門老店「櫻花小米麻糬」,吃點好吃的小米麻糬解解饞。小米麻糬營業時間到晚間8點。
「櫻花小米麻糬」可是當年蔣院長(蔣經國),也說好吃的廬山伴手禮首選呢!
廬山老街夜景
還記得動畫「神隱少女」中的神仙世界嗎?廬山竟然有點類似,入夜後,原本杳無人煙的老街瞬間多了許多遊客,而商店街也紛紛亮起招牌,零散的遊客愜意地逛逛著。
或許這是在南投縣政府決定放棄廬山之後,堅守家園的居民與政府政策的因應之道,入夜後商業行為才紛紛啟動。入夜前與入夜之後的廬山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廬山溫泉儼然成為台灣的神隱少女世界。
母安山
目前廬山溫泉母安山北坡岩體深層滑動且不穩定,若前往廬山溫泉地區務必小心。廬山溫泉的回憶會一直深存在喜愛這片土地的人心中,人定敗天是永不變的道理,一時我們與自然爭地,半刻自然收復失土,面對大自然的力量,我們是渺小且無助,只能與自然共存聽天命。